文章搜索
文章正文
【社论】教育公平该如何考核?
一场检阅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的“大考”即将开始。教育部近日透露,中国即将启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(市、区)督导评估认定工作,其中一项关键评估指标为是否存在“违规择校”。
向国民提供均衡的义务教育服务,既是政府的法定责任,也是一个社会实现机会平等的必要路径。一直以来,教育行政部门都在强调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,并设置“师生比”、“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”等8项指标,作为督导评估的依据。
若干“硬件”达标,表明当下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,公众是否感受到了教育公平乃至优质教育,那仍需要在“软件”上着手。而当家长们纷纷受困于城区学校“大班额”、随迁子女就学难、学区房、“择校热”等诸多现实问题时,新的撕裂、新的不均衡,实际已经出现。
也因此,此番教育部启动督导评估,除了“资源配置”方面设指标之外,还设置了“政府保障程度”方面的15项指标、“教育质量”方面的9项指标。特别是,专设“一票否决”指标,即各地若被发现以考试方式招生、违规择校行为、存在重点学校或重点班,将不能通过义务教育“优质均衡”发展的评估。
这一制度的诚意毋庸置疑。但仅靠“一票否决”,似乎很难廓清早已普遍存在的“考试招生”、“择校”、“重点学校重点班”现象。
一者,各地义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,很难在短期内得以改观,好学校屈指可数,而“差校”却比比皆是。“择校”,其实就是“择好学校”;反之,学校动辄考试招生,设重点班,也是在“择优”,家校两股力量合流,“择校热”自然高烧不止。
再者,“差校”之所以差,症结仍在于当下义务教育的治理结构。当“硬件”已不成问题,校长、教师乃至教育行政管理,就是让学校好起来还是差下去的关键。遗憾的是,很多地方,连老百姓都知道差校校长能力匮乏、教师缺乏责任心,行政管理一团糟,而竟然还年复一年挺立着。能不能通过公开选聘校长、学校“结对”乃至集团化,整体性地消除教学质量的不平均?
与“一刀切”要求学生就近入学相比,办好每一所学校才是消除择校的根本之策。毕竟,有学可上、就近入学是最低层次的教育公平,而有好学校可上,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。如果家门口的学校办好了,没有家长喜欢择校,也没有家长愿意血拼学区房。
考核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,很有必要,但是应该把压力引导向问题的根本性解决路径,特别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自身发力。